协作机器人为何“火”的任性?连资本都在赌这个赛道能赢
近年来,机器人赛道日益红火,今年以来的协作机器人领域更是迎来融资热潮。国产厂商加速崛起,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高达40亿元。按照数据推算,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有望达百亿级别。

不同于传统工业机械臂的“大块头”,协作机器人轻巧灵便,可以根据末端执行器的不同应用在不同领域。在过去不久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会展更是单独设立了“协作机器人新势力”展区,这是全世界首次融合多家协作机器人进行展出,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。
在众多人的印象中,协作机器人的工作场景应该是在工厂里拧螺丝,但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台上,协作机器人却应用在了餐饮、零售、教育、医疗健康等众多非标准化场景中。协作机器人的核心定位,在于成为人的助手,帮助人们完成工作中一些简单重复的事情,以达到降低整体用人成本,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。比如在手术场景中,协作机器人可以替代护士,在主刀医生需要的时候及时递上手术器械;亦或者在车辆检修的过程中,为工人适时地递上工具。

说个冷知识,协作机器人其实是个“95后”。最早在1996年,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J. 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提出了协作机器人概念,然而,世界上第一款协作式机器人却不在美国诞生。
2008年,丹麦优傲公司研制的UR5协作机器人交付使用,这让任何人操作机器人手臂成为现实。之后在2012-2015年间,国外协作机器人品牌风起云涌,美国Rethink、德国库卡、瑞士ABB、日本发那科、日本安川等公司相继推出,此时的国内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。

不过在2015年之后,国内机器人厂商仿佛打通了“任督二脉”,率先走起了花路,引领了第二代协作机器人的快速发展。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起步较晚的国产机器人,也通过创新技术的运用,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完成了弯道超车。据《博彩平台》显示,2021年,国产协作机器人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90%。202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比增长1.5%,在整体市场增长疲软的态势下,协作机器人的增速却远高于市场平均增速及其他机型,同比增长达22.2%。随着国产协作越来越成熟,技术也逐渐接近外资,叠加较为激进的市场策略,2022年上半年外资厂商在汽车、3C行业受到了国产较大的冲击,市场占比出现下滑,协作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势力的代表,中国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更是有望带动全球市场节奏。


狂欢之后,资本终究会重归理性。但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,核心技术才是硬实力,市场的波动只是阶段性问题,只要人口红利消退的趋势没有改变,机器人仍然前途光明。
风物长宜放眼量,机器人的新周期,或许就在寒冬之后开启。